金融时报:外资进入我国不良资产行业意愿提升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引进来”步伐的加快,将会进一步提升我国不良资产市场竞争程度并推进市场化进程。以不良资产经营为主业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
政策松绑外资进入更加便利化
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在我国不良资产经营迈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外资机构已通过一些渠道,进入我国不良资产经营行业。近年来,新一轮不良资产周期的开启,吸引了众多市场机构参与。目前,不良资产市场已经形成了“4+2+N+银行系”的市场格局。而这里的“N”就包含了外资机构。据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透露,去年在前海交易所完成的跨境不良资产交易大约为70亿元。
此前有报道称,2018年全国不良资产包市场整体推包规模6300多亿元,市场整体成交规模4200多亿元。四大AMC在市场上仍占绝对优势。从不完全统计的数据来看,跨境不良资产交易规模以及市场占比明显偏小,无法与国内传统的不良资产经营机构——四大AMC相比。与正在崛起的新军——地方AMC也存在差距。业内人士表示,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规模尚小,但是也透露出一些信息,即外资机构对新一轮国内不良资产新周期的开启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并逐步深度参与。
去年8月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取消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资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持续推进外资投资便利化。此前则有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作为发起人或战略投资者向单个中资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作为战略投资者向单个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及其关联方投资上述机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的相关规定。这一外资准入政策的放宽,为外资机构进入不良资产经营行业消除了门槛限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有利于外资机构深度参与我国不良资产行业的经营,为我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促进竞争提升市场化水平
在政策松绑的推动下和我国不良资产新周期的吸引下,外资机构进入我国不良资产行业的意愿提升,有利于激发我国不良资产行业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不良资产市场化以及专业化运作的程度,中国东方此前发布的调查报告认为,从供给端来看,可以带来更多先进、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投资经验,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管理水平和处置效率;从需求端来看,能够扩大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规模,增强中资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的资本运作实力,提高盈利能力;从市场运行来看,有助于丰富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市场的参与主体和金融产品,有利于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运行效率的提升和多元化的发展。
长期来看,加大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引入力度,可以打破中资企业的市场垄断,激发经营活力,促进企业的提速转型;还将有效提升国内金融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督效率,提高行业竞争水平和市场化水平,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当然,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取消,短期内可能会对国内中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对业内其他机构带来的冲击并不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外资机构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具有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经验优势,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不良资产这一行业比较特殊,专业性较强,尤其在处置端,需要与国内各种部门和机构打交道,外资机构还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在不良资产市场深耕多年的四大AMC在市场上仍占优势,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较大。“地方军”的发展,在当地区域不良资产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是挑战也是机遇
随着新时代下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面临新的挑战,而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只有把握好这一机遇,转变理念、不断创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更好地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体系“稳定器”和实体经济“助推器”的独特作用,在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回报。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国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而言,需要借鉴学习外资机构所带来的技术经验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拓展经营理念,不断创新不良资产经营模式。有专家提出,虽然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方面已经从最初简单的“三打”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借助债务重组、资产重组、重组上市等投行手段提升资产价值,打造了不少经典的案例。但是,相比较而言,国内资本市场对债转股、困境资产收购重组、资产分拆分立上市的支持力度尚有不足,需要借鉴发达经济体的成熟经验。对外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引进来”,也需要“走出去”,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更需要借助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难得机遇,积极“走出去”,合理布局,提升自身品牌价值。
来源:金融时报